每日动态!别人听你说话,跟你微信语音里声音一样吗?

相信你和我一样,一定有过这样的时刻:清好了嗓子按住手机给别人发语音消息,发送成功后,立刻点击刚才那条语音,准备欣赏一下自己婉转动人的声音。可当你点击播放后,就一整个呆住了——

哎?这是谁在说话啊?这怎么可能是我的声音??这一定不是我,一定不是!!!


(相关资料图)

为什么我们现实中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总觉得跟微信语音里的不一样呢?你更喜欢哪个声音?

最重要的,到底哪个才是你真实的声音?

01

声音传导的秘密

让我们翻开中学课本找答案。

声音是通过物体振动产生并由介质传播的,我们听到声音靠两种途径:一是空气传导,二是骨传导

当我们说话时,声带的快速颤动会带动颅腔振动,将声波能量传到外淋巴产生听觉。所以我们不仅会听到空气传导的声音,还会听到经由颅骨传导的声音。

当我们捕捉外界声音时,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刺激鼓膜振动,并由听小骨链振动放大刺激内耳结构,将模拟波形转化为神经冲动,最终传递给大脑皮质分析加工,形成声音。图片来自:slideplayer

简单点说,就是自己听自己说话靠空气传导与骨传导,而听别人说话大多靠单一的空气传导,这就是造成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与微信语音里不同的主要原因。

那么两种传导方式下,声音有什么区别呢?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所以我们最先听到的是由骨骼传播的声音,由于阻力的原因,声波频率下降,从而降低了音调。经过骨传导的声音为低频波,往往更加低沉且富有“磁性”。正是因为叠加了低沉声效,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也更加丰富有层次。不信,你现在捂住耳朵说句话试试,听起来是不是更浑厚迷人了?

同时,由于耳朵的位置处于嘴巴之后,当发声时,声波需经物体反射才能由空气传导到耳朵。在这个过程中声波能量会有所损失,这也让空气传导的声音更加低沉。

总结来说,我们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更深沉、浑厚,而别人听到我们的声音或是录音设备记录的声音更清脆、明亮些

这也就合理解释了为什么有人明明年近三十,游戏一开麦还会被队友当作小学生。

那个...我...算了,还是闭麦吧

02

哪种声音更好听?

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和语音里的声音比,哪个好听?嗯,这是个好问题。

大多数人觉得自己的声音碾压一切录音设备里的声音。还记得曝光效应吗?我们的大脑总是偏爱自己熟悉的事物,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声音的熟悉度高于单一空气传导下的声音。

所以,大家更喜欢自己听到的自己的声音,而且越听越好听,唱歌破音都不影响它天籁的本质。但对于语音消息中陌生的声音,就会觉得有点难听了——说白了,还是不熟。

因为语音难听从不发语音消息的大有人在,也有不少人会觉得别人说话跟发语音消息的声音都差不多,我咋这么难听呢?对此我只能说大伙儿都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哈。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语音消息里自己的声音更好听!可能这种清亮的声音更符合自己的预期人设。

不过仔细想想,我们面对面交流时,并不会关注音调高低、普通话标不标准、声音是否好听,那时候脸的吸引力比声音要大(bushi)。

而当线上交流时,声音成了判断彼此形象的重要依据。在回放语音时,无数细节都被放大,自然会挑出许多我们日常根本不在意的问题。然后听完一遍又一遍,越听越难听,越听越怀疑人生......

03

哪种声音更真实?

客观来讲,别人耳中你的声音才是你传递出的真实声音,所以想知道自己声音大概什么样,一个质量好的录音设备就可以实现。但很多人认为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才是最真实的。

咱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真实的声音。

没错,的确如此。在一项自我增强偏向研究中,研究人员选取了不同性别的健康被试者,让他们对不同声音的吸引力进行打分,这其中也包括他们自己的录音。

你猜结果怎么着?

大家普遍认为录音中自己的声音更具有吸引力,相比于其他人的评价,大家都强烈高估了自己的声音,甚至会更喜欢与自己声音相似的声音!2020年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的相关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你以为的你的声音,可能还真不是你的声音,只不过你在自我美化、自我欺骗罢了。

更何况你的声音不止会72变——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境下大家都会调整自己的说话风格、语速语调,聊起八卦噼里啪啦,回应难题吞吞吐吐。尤其是在谈恋爱时,无论男性女性都会降低自己的音调,尽可能让自己的声音婉转动听。很有可能,我们已经陷入了自己声音的迷魂阵里,孰真孰假,自己也分不清。

如果你想更为准确地听到自己的声音,不如试试更自信地发语音消息,多和网友对话吧。据可靠研究称,更加自信的人会具备更强的声音加工优势,他们擅长寻找真我,也会更明确自己的声音到底什么样。

不过有一点十分明确:世界上并没有不好听的嗓音,每一种都是天赐的声音!

自信放光芒!

参考文献:

[1] 周爱保,胡砚冰,鲁小勇,申莎,关香丽,陈大亮,崔嘉溦.我听故我在?自我声音识别机制的探索[J].心理科学,2020,43(03):564-570.

[2] 彭志康,胡治国,刘宏艳.嗓音吸引力评价的个体差异[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03):646-

650.

撰文 | 井今贝

部分图片来自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高兴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博物 作者:井今贝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高能所立场

编辑:April

精彩视频 不要错过

从基本作用力到基本粒子

星标关注“中科院高能所”微信公众号

精彩内容不错过

推荐DIY文章
预定爆款!搭载骁龙8155芯片/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瑞虎7 PLUS新能源耀目成都车展
高通钱堃:保持与中国产业高度融合,推动5G创新,共创数字未来
预定爆款!智慧先锋科技+领潮先锋造型,打造瑞虎7 PLUS新能源超强竞争力!
爆款预定!瑞虎7 PLUS新能源渲染图曝光,双拼内饰,还有超大尺寸双联屏
“干面荟”出圈之路,创新的背后是要读懂年轻人!
打破技术壁垒 得力彩色喷墨打印机的自研之路
精彩新闻

超前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