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从实际体验出发,我们该如何“用好”智能手表

近期,我们三易生活曾用多篇相关内容为大家阐述了最近这两三年来,智能手表行业所经历的一些大的变动,诸如从外观设计到系统方案、从用户偏好到硬件侧重。可以说如今整个智能手表行业的“风气”,已经与几年前截然不同了。

前不久,我们也为大家带来了OPPO Watch 3 Pro的评测。并通过这篇内容为大家揭示了其背后所反映出的,目前智能手表主控正在发生的巨大技术革新。

不过我们也知道,之前所讲述的这些东西,绝大多数都还只局限于理论方面的解析。对于想要在今年选购新款智能手表的朋友来说,不能说完全没有帮助,但要真正理解并从中受益的话,门槛还是有些高的。


(相关资料图)

正因如此,作为一位有着至少7年使用经验,从“古早”的moto360时代就开始接触和分析智能手表的玩家,我们今天就从实际使用体验出发,来谈谈关于智能手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一点经验与吐槽。

首先,如何准确区别“真假”智能手表

如果你经常关注我们三易生活的相关内容可能就会知道,我们一直在强调“真智能手表”与“轻智能手表”之间的区别。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从表面上来看,“真智能手表”和“轻智能手表”的区别,仅仅在于是否具备完整的智能操作系统,能否允许用户自行安装第三方APP的扩展功能。但实际上最关键的差异在于,“真智能手表”相比硬件底子其实是智能手环的“轻智能手表”,由于算力要高得多,所以能够支持更复杂的算法、实现更精确的运动追踪。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运动,两款智能手表给出了差异巨大的热量消耗数字

请注意,这其实是特别重要的一点。因为如果智能手表的心率、运动监测数据有误,那么它实际上就会严重地误导用户。那么问题就来了,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选购阶段要如何简单、直观地区分“真假”智能手表呢?

是看能否安装第三方APP吗?其实这是不行的。因为目前许多轻智能手表产品使用的RTOS系统,也能安装一些“简陋”的第三方APP。但大家不要忘了,前文中我们曾提及“真智能手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拥有更高的性能、可运行更复杂的运动识别、追踪算法。

所以最简单、最靠谱,分辨“真智能手表”的方法,就是去看它们在运动算法方面的差异。而运动算法的好坏与否,最简单、最直观的体现之处,就是手表能够自动识别的运动状态的数量和种类差异。

举个例子来说,对于一些性能孱弱的“轻智能手表”而言,可能完全无法实现对运动状态的自动识别。每一次在运动前,都需要先在手表上点按触摸,告诉手表“我现在准备进行XX运动了,快帮我统计”,运动中途休息或是运动结束时,也需要手动操作进行暂停和终止。

相比之下,那些性能略强的新款轻智能手表或是全智能手表,大多则都能支持自动识别诸如散步、跑步、划船、跳绳等一些动作简单、特征明显的运动。当你进行这些锻炼时,就无需先在手表上操作,只要开始运动没一会,手表就能自动识别并开启记录。

而对于那些最新、最强的智能手表来说,它们不只可以自动识别更多种类的运动,更为重要的是,当你在运动过程中暂停休息时,这些高性能的“真智能手表”几乎可以做到瞬间反应、自动暂停运动记录,并在重新开始运动后迅速继续监测运动状态。在这一点上,与那些级别更低、或是基础性能更差的智能手表相比,也会有非常明显的体验差异。

其次,如何正确地佩戴智能手表

当然,许多时候当大家觉得“手表的健康监测数据不准”时,问题可能未必就出在手表本身的性能、设计上,而是因为并没有以正确的方式佩戴它们,没有让智能手表的传感器位于有效的工作位置上。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在大多数消费者看来,“智能手表”本身依然属于“手表”的一种。因此之前怎么佩戴传统腕表,现在还是怎么佩戴智能手表就行。

老实说,如果只是将智能手表当做一种时髦的配饰,或者只是用它去接收手机上的电话、短信通知,这样的戴法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想要用智能手表当做自己日常健身的监测装置、或是想要准确地监控身体指标,那么选择一个正确的、能更有利于发挥智能手表功能的佩戴方式,就很有必要了。

许多智能手表都会建议大家佩戴在腕关节上方至少一指的位置

那么智能手表到底该怎么戴呢?在一些产品的说明书中会被告知,智能手表不应被佩戴在手腕的骨节(即腕关节)处,而是应该在腕关节的上方至少一指的位置。这是因为,绝大多数智能手表都使用了光学心率计,也就是说它在工作时会先发出强光、“照亮”皮下血管,然后再通过检测血管反射回的光信号来检测和估算血流量、血氧、心率等等指标。

很显然,这意味着必须让手表的传感器位于底下有大血管的皮肤上方。所以如果将手表佩戴在腕关节处,就很可能会因为“照”不到血管,而在检测心率、计算运动消耗时出现巨大的误差。

不过从实际使用经验出发,我们发现“腕关节上方一指”的佩戴位置,也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皮下脂肪层厚度、血管位置等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如果你在使用智能手表进行运动监测时发现,自己明明已经运动得十分激烈、上气不接下气了(此时心率差不多应该在140甚至更高的水准上),但手表上识别出的心率还是明显偏低(比如只有90多或是110多)。那么我们建议你可以尝试反戴智能手表,也就是将表身朝向自己、让有传感器的底部位于手腕内侧。因为这里的皮肤更薄,血管更为凸出,有利于让智能手表准确地检测到心率。

最后,到底应该该什么时候给智能手表充电

选择了优质的智能手表产品,也掌握了正确的佩戴方式后,还有什么因素是可能阻碍我们充分利用智能手表的健康监测功能呢?还是有的,那就是充电的时机。

众所周知,如今绝大多数智能手表续航能力都早已做到不是“一天一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智能手表除了在白天帮助我们进行运动监测、心率报警、通知接收外,也有了可以整夜佩戴、进行持续睡眠监测的可能性。

然而这也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白天戴着智能手表进行身体机能、运动数据的持续监测,夜间也想戴着智能手表进行睡眠数据的统计的话,我们应该何时给手表充电呢?

在我们三易生活看来,这个问题需要根据不同设备的情况进行区分。

首先,如果你拥有的是一块相对不那么新型号的全智能手表,这可能意味着手表虽然有两、三天,或是更长的续航能力,但充电速度会相对缓慢,比如充一次电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合理的选择可能就是需要偶尔中断一下“睡眠监测”,在一周中挑选两天对手表进行整夜的充电。毕竟这样可以确保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手表可以近乎完全不用摘下,持续提供健康监测服务。

其次,如果你的手表是一款最新型的全智能手表,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它的“全智能模式”续航往往能够长达三到五天,另一方面这些新款智能手表的充电速度也会快得多。比如说它可能只需要一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完成100%的充电过程。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每天洗澡时摘下手表进行充电,就会是个不错的策略了。你甚至不需要非得让它充满,因为此时只要手表在几十分钟的时间里能够充入超过一天所需的电量,这样的充电方式就能保障手表“一直不断电、几乎一直处于佩戴状态、昼夜连续健康监测”的体验,最大程度地发挥智能手表对于使用者的健康助益。

当然,如果你使用的是一块续航长达数周的“轻智能手表”,那么以上这个问题几乎就不是问题了。因为这类产品本身性能低、能耗低的特性,就决定了它们必然会拥有极高的充电效率(毕竟只需要充一点点电,就能让低性能的主控运行很久了)。所以哪怕就在每天早上洗漱时给手表充个电,可能都已经足够用上一整天的时间。

当然,从健康监测的准确度、有效性的角度来说,我们并不推荐这类“轻智能手表”,但如果你确实对续航特别在意,又总是需要一直戴着手表(比如可能像我们一样手机永远静音,只通过手表接受一切通知信息,从而避免打扰到他人)。那么轻智能手表搭配这种“碎片化”的充电策略,也不是不能考虑。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DIY文章
限时盲订开启!全新欧蓝德成都车展公布配置,携手阿根廷国家足球队威风启程
预定爆款!搭载骁龙8155芯片/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瑞虎7 PLUS新能源耀目成都车展
高通钱堃:保持与中国产业高度融合,推动5G创新,共创数字未来
预定爆款!智慧先锋科技+领潮先锋造型,打造瑞虎7 PLUS新能源超强竞争力!
爆款预定!瑞虎7 PLUS新能源渲染图曝光,双拼内饰,还有超大尺寸双联屏
“干面荟”出圈之路,创新的背后是要读懂年轻人!
精彩新闻

超前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