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建一局履约的苏州吴江首座TOD超级综合体——苏州吴江松陵大道综合交通枢纽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相关资料图)
“作为吴江第一座综合交通枢纽,松陵大道综合交通枢纽的起点很高。”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把松陵大道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成苏南“枢纽经济”的示范,助推城市能级提升。同时,松陵大道综合交通枢纽也承担了探索和建立“站运分离”管理新机制,提高运输行业服务能力的重任,通过旅游集散、轨道交通、城乡班线等综合运输服务进一步提高吴江交通运输业服务能力。
精益建造 破解吴江最大最深基坑难题
作为吴江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5.8万平米,由四栋高层住宅及一栋交通枢纽综合楼组成,是一座建筑设计现代化、运营管理智慧化的综合换乘枢纽和时尚邻里型城市生活广场。项目建成后将加速推动吴江融入苏州主城区,满足吴江市民更多的生活消费需求,提供更多的便利。
“我们项目基坑是吴江在建最大的基坑,工程南侧地下室结构紧邻轨交4号线,距离只有约8.5米,施工难度及对地铁的保护要求极高。”项目执行经理张潇告诉笔者,项目以“分层分块、留土护壁先撑后挖、限时开挖、严禁超挖”为原则进行施工,确保周边道路及建构物的安全稳定性,特别是确保地铁的安全。
在项目底板浇筑阶段,最大的单坑面积达4万平方米,基坑平均深度约15米,且仅采用两道混凝土内支撑。然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如果综合水化热过高,混凝土里表强度增长不均匀,就可能导致开裂、膨胀等隐患。项目团队一次次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不断对试验浇筑体进行温度试验。“在浇筑过程中,为了保证连续输送不‘断档’,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都像打了鸡血一样12小时轮班,保证每个关键点位均24小时在岗,经过30小时的不断奋斗,一次性完成1600立方米混凝土浇筑。”
历时近3年,4大基坑全部安全顺利施工完毕,并且轨道监测总体位移及收敛变形仅有4.6毫米。
钢铁侠细分解 实现精准“脱胎”
为了保证外观效果,项目采用东南角钢桁架,最大跨度达到42米,最大悬挑22米,相当于7层楼高,总重1146吨,特别是主桁架最大重量达到67.8吨,且为异形析架,重力中心确定复杂,施工难度大。“我们基于BIM技术实施全过程虚拟建造,指导实际施工,以技术护航项目建设跑出建设加速度。”张潇介绍,项目搭设智慧工地平台,给工程安上了“智慧大脑”。通过它的“千里眼”“智慧芯”等功能,可以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将施工过程中被动“监督”,转变为主动“监控”,为项目精益建造打下良好基础。
为保证钢桁架卸载顺利进行,项目部与建设、监理、监测和设计单位等,召开钢桁架卸载启动会和钢结构卸荷会,重点针对钢桁架卸载顺序、桁架坐标卸载前后坐标点位与应力应变数据等方面进行详细布置,为项目开启“狂飙”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卸载前,项目部对桁架整个卸载过程,进行三维坐标点位测量并进行数据对比,并布置了83个应力应变点位,采用模块化无线网端监测平台,确保卸载过程顺利进行。
在卸载阶段,项目通过由小到大顺序、分级卸载的顺序,14组液压千斤顶分4级卸载,每级卸载量为8毫米。经过3天时间,在项目10多名管理人员、20多名施工人员通力合作下,吴江交通枢纽项目最终顺利完成钢桁架临时支撑架卸载任务。卸载后,最大沉降点位为悬挑末端架处,最大沉降量为32毫米,与仿真验算误差相差1毫米,实现了精准“脱胎”,为后续工程顺利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科技拼积木 筑造龙鳞幕墙
苏州吴江松陵大道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是国内少见的内“龙鳞”幕墙,整体为双曲面造型,垂幅高达40多米,高空施工作业难度极大。为了给它穿上华丽外衣,完美呈现视觉效果,幕墙安装误差必须控制在10毫米之内,这无异于是一项庞大又精密的“外科手术”。
“我们利用BIM设计与模拟施工技术,进行一键建模,然后再深化设计,将精确标注的数据传给高度智能化的加工厂,进行模块化预制生产,最终把2024龙鳞片的安装简化为8个模块,这样大大减少了现场安装的作业量。”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是一块一块安装这些鳞片,不仅安全隐患大,施工效率也必将大打折扣,工期起码要120天以上,而采用像拼积木一样穿鳞片,工期可以节省一半。“为了确保BIM中的数据与现实施工一致,我们通过全站仪、3D扫描仪一遍遍校准,确保安装严丝合缝,完美呈现出‘龙鳞’的层次与形态。”
此外,为了降低交通设施产生的噪声和废气等对环境不利的影响,项目还设置了中央绿地、退台绿化、屋顶绿化,与周边公共绿化一起形成层次丰富的立体绿化景观。无论在枢纽的哪个位置都能达到推窗见绿、亲近自然的目的。凭借优质的履约,项目获得江苏省绿色智慧示范片区标准化三星级工地、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图片由中建一局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