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独立 穿透
越是大风大浪,越见英雄本色!
作者:陈晚邻
(资料图片)
编辑:李明达
风品:南辞 明湘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美林时钟重锤房市,全球同此凉热。
从挤兑危机到大规模限赎,谁能想到私募股权之王黑石,也被地产搞的灰头土脸,开启“卖卖卖”的过冬模式。
2023年1月29日,新加坡首富郭令明扮演白衣骑士,4亿英镑收购黑石的圣凯瑟琳码头。雪中送炭可贵,但能否让连续三季净利下降的后者成功渡劫,还需时间观察。
此岸,号称要成“中国黑石”的“中植系”同样不轻松。掌舵人解直锟离世的一年多时间里,内外变动不断。不良资产处置的老牌玩家,似乎正陷反噬旋涡。
2月14日,国联证券公告,拟收购中融基金股权资产评估项目已完成国资评估备案。
山雨欲来?
1
押宝地产、违约展期
“卖卖卖”自救
2月7日晚,国联证券公告称,拟通过摘牌方式收购中融信托及上海融晟合计所持中融基金100%股权,交易价近30亿元。
一石千层浪。作为管理规模超700亿元的公募基金,中融基金被视“中植系”资本版图的重要一角。作为最重要的融资平台,中融信托为“中植系”的开疆扩土提供了充足“弹药库”。
据媒体报道,“中植系”拥有信托、保险、租赁、期货、公募、私募等多个金融牌照,资产规模一度万亿。
但与上述光环相悖,这次的交易“来之不易”,挂牌近9个月后才遇买家。2022年6月,掌舵人解直锟离世刚半年,中融信托就宣布挂牌转让中融基金。
对此,中融信托曾表示,转让中融基金股权旨在贯彻监管要求,将主营业务回归信托本源,符合企业战略规划以及长远利益。
的确,回归主业、聚焦主业是长远趋势,值得肯定。不过聚焦眼下,更大考量或在急迫补资回血、稳住基本盘。
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融信托货币资金仅47亿元,相比年初大幅缩水45.95%。
中融基金表现亦难言优秀,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其公募管理规模为1107.54亿元;相较2020年一季度末的1059.96亿元,近两年规模几近滞涨。
处置动作看,中融信托不仅要卖掉中融基金,2月13日还转让绿地集团西安沣河置业有限公司约70%股份。
“卖卖卖”背后,何尝不是悲壮的自我拯救。回望2022年,中融信托负面消息缠身。据长江商报不完全统计,约有10余只产品违约或展期,包括融昱100号、骥达11号、融沛231号、享融223号、承安96号、安泰301号等。
何以信誉金身动摇?
看看朋友圈便知冷暖:恒大、华夏幸福、佳兆业、融创、阳光城、蓝光地产、泰禾、世贸地产......过重押注地产让其“精准”踩雷。
唇亡齿寒的拉扯中,不乏魔幻戏码。2022年9月,中融信托上演一出不输“当当抢公章”的桥段,与融创共同保管武汉塔子湖置业章证照及印鉴等物品的保险柜锁芯被换,相关项目预售资金监管账户中约11.4亿元被划走。
2022年4月,中融信托大股东经纬纺机在年报中坦言:
“当前,尤其是房地产行业走势低迷,中融信托部分相关项目被迫出现延期情况,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呈现阶段性放大的情况,业务经营与投资者关系进一步承压。”
亦有投资者关切提问:中融信托去年频频踩雷地产,案件纠纷不断,对公司经营业绩是否产生重大影响?公司是否需要计提大额资产减值?是否发布全年业绩预告?
2
激进苦果与策略迟滞
规模缩水超千亿
阵痛足够痛!只是,上述波折仅是偶然“躺枪”么?
事实上,“中植系”、中融信托也是“自食苦果”,甚至“犯了和房地产企业一样的错”。
要知道,2016年以来,“中植系”以中融信托为核心的金融资产就频频“踩雷”。业绩表现不佳,早有危机显露信号。
遗憾的是,“中植系”并未及时调整节奏,仍对房地产业“恋恋不舍”。拉长维度,2017年至2020年中融信托房地产业务占比为6.61%、10.99%、17.65%、18%,持续走高。2021年即使降至14.02%,规模仍达895.55亿元。
这种上升是逆势而行的。随着“资管新规”和“两压一降”监管政策出台,信托业自2018年便进入艰难调整期。
据时代周报梳理,2019年后,信托业开始压降房地产业务占比,2019年至2021年信托业房地产占比15.07%、13.97%、11.74%,中融信托持续高于均值。有无策略迟缓呢?
中融信托控股股东经纬纺机亦直言,中融信托虽投向房地产业的规模和占比持续下降,但仍处较高水平。
截至2022年6月末,中融信托存续房地产业务规模793亿元,其中部分房地产相关项目存在延期情况。
是否在为往日的粗发激进运营买单?决策有无失误呢?
对此,2022年10月,经纬纺机在对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回函中承认,在经历了2008-2017年间的繁华后,信托业对于本轮的调整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习惯于“融资类信托+通道信托”旧有发展模式的信托行业,又赶上风险暴露的窗口期,对于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也曾陷入过迷茫困惑。
看看违规罚单,不得不深入反思了。
2022年2月,因旗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资投放到“四证不全”房地产项目,中融信托被罚20万元。
2019年5月,由于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不审慎、信保合作项目尽职调查不到位、项目资金来源不合规等违规行为,中融信托被合计罚款210万元。
狂飙突进中,几多粗发激进,几多风险敬畏、合规敬畏?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2月20日20时,中融信托共有100条自身风险、3148条关联风险。
首条财经统计发现,中融信托2021年、2022年涉案数量合计688起,占比成立以来至2022年涉案数量总和的54.64%。
自然,这些都不是投资市场的加分项。
2019年末,中融信托受托管理资产规模7654.52亿元,2020年期末下降6.25%至7176.30亿元,2021年又缩水10.99%(行业规模增长1.24%),降至6387.30亿元。
截至2022年中再缩水141.7亿元,降至6245.6亿元。短短2年半缩超1400亿元。
3
上市公司各有烦恼、人事更迭
老玩法不灵了?
不止中融信托,众所周知,“入股但不控股”是““中植系””征战二级市场的策略之一。看似轻运营,然细观其A股9家公司各有烦恼。
除美尔雅易主外,宝德股份已经退市,其余不少企业业绩也难言讨彩。
以2022年业绩预告为例,宇顺电子预计净利亏损2,350 万元至2,800 万元,皓宸医疗预亏2.55亿元至3亿元、准油股份预亏1000万元至1500万元。
凯恩股份、康盛股份保持了盈利体面,可也属于微利。2022年前三季前者净利6459.83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仅剩1938.99万元;康盛股份全年预计净利1200万-1800万,同比减少52%-68%。
追其原因,资本运作受阻、转型不利,或是一核心考量。
比如宇顺电子,自中植2016年入主后一直谋求产业转型,先后四次筹划重组,终未如愿。
再如宝德股份,作为首批登陆创业板的28家企业之一,却因2021年扣非净利亏损且扣除后营收低于1亿元,触及财务类终止上市情形,日前进入退市整理期。
当然疫情是个客观因素。可2022年一季报中,宇顺电子董事林萌就投出弃权票,并直言“在宇顺电子所处行业,连续多年都是少有的景气年份,同行都获利丰盈,唯宇顺连年巨亏,我们应认真检讨经营本身原因,不要再怪疫情了。”
2023年2月15日,宇顺电子公告称,股东中植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累计被冻结股份约691万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28.1%,占公司总股本的2.47%。
行业分析师郭兴认为,往期看,“中植系”扩张逻辑不复杂,即利用金融平台筹集的资金入股上市公司,随后将自己控制的资产注入,点石成金。等到股价上涨、价值上升后再套现离场。然行业规则在变化,监管篱笆逐渐强化细化,尤其引入注册制后,投资标的大量增加。当壳资源不再稀缺,“中植系”的老玩法便失灵了。
2022年3月,“中植系”控股公司康盛股份公告称,王允贵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等职。
同月,宇顺电子亦称收到董事王允贵书面辞职报告。
公开资料显示,王允贵于2016年加入中植集团,曾任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管理检查司司长,拥有数十年银行、外汇等金融从业经验。
如此大佬出走,自然引发舆论强关注。然回过头看,这或仅是一个高管变动序幕。
2022年4月,ST天山换帅,原定任期2025年结束的马长水辞去董事长一职。
辞职报告中提到,中植集团新的管理团队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在“投资+实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安排马长水协助分管风控中心,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继续兼任公司董事长恐会顾此失彼,所以决定辞职。
2022年5月,美吉姆董事长张树林、财务总监李慧因个人原因离职。
2022年6月,金慧科技公告称,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蒋玉林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决定免去其职务,任命刘洋接任。
……
“人来人往”背后,调整阵痛也历历可见。
4
决绝转型
刘洋时代的新“闯将”精神
当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上述变化,或也是“中植系”渡劫乃至新生的信号。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中植系”的版图过于庞大,业务过于复杂,累积时间也久远。面对行业周期巨变,即使创始人在世时驾驭起来也非易事。
2021年12月,一代大佬解直锟突发去世,引发世人无限惋惜。
梳理舆论,关于其最常见的解读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在讣告中亦提到了那句常言诗句“在世界辽阔的疆场上,在生命露宿的营地上,别作默默无声、任人驱使的羔羊,要在战斗中当一名英勇无畏的闯将”。
正是凭借这份“闯将”精神,解直锟开启了一段商业传奇:34岁创立中植集团,26年间一步步成为一家覆盖实体产业、资产管理、金融服务、财富管理等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形成实业+金融的双主业发展模式。2021年以260亿元身家跻身胡润百富榜第241名……
斯人已逝,可惋可叹,然终过去。欣喜的是,这份精神也延续到接班人刘洋身上。一名“中植系”内部人士曾向媒体称“刘洋跟随亲舅舅解直锟多年,是老板左膀右臂,深得信任,能力极强” 。
的确,同样低调处事的刘洋金融履历丰富,能力有目共睹:2009年3月出任中融信托董事长,调整业务结构、提升发展内力,率先在业内成立发行部门,创立“中融财富”。2010年前三季募资近200亿元,轰动行业。
可以说,中融信托的一路扩张刘洋功不可没,正是在其运作下,中融信托旗下“中融财富”分化出四大财富管理公司——恒天财富、新湖财富、大唐财富和高晟财富,进而发展愈发强大。
而进入刘洋时代的中植集团,同样不少重点动作。
2017年方正证券曾表示,原始资产通过融资中介进行第一次金融化后,再通过上市公司实现第二次金融化。这套投资模式被称“X+中融信托+上市公司”的金字塔资本运作模式。
意识到“基因”短板,“中植系”顺应趋势,向实业化转型。不仅出手中融基金,2022年1月旗下四大财富管理公司“四合一”,最终仅一家公司旗下基金销售牌照保留,其他予以注销。
另一厢,“中植系”开始重点培育半导体、新能源等产业,并在2021年启动独角兽计划。
不难看出,经历种种阵痛剧痛,“中植系”也在持续深变,克服短利短益诱惑,开始更可持续的实体深耕。这种可贵改变,解直琨在世时就有提现,刘洋接棒后进程又决绝了几分。
考量在于,产业培养仍是个慢工程,中植对原有产业依然依赖不小。
梳理其资产链条,以地产、矿产品和艺术品为代表的原始资产仍扮演重要角色。能否从房地产危机中脱身而出,对“中植系”转型破局至关重要。
在首条财经看来,放眼资本市场,习惯了逐短利、赚快钱的机构,鲜有转战实业成功的先例。叠加大环境的复杂多变、自身高杠杆积弊,除了调整打法、摆脱旧路径依赖,“中植系”及刘洋更重要的是调整心态、在敢想敢干、无所畏惧的同时,更加敬畏市场、敬畏风险、敬畏合规,与实业更深融合。
这份新闯将精神,或才是两者平稳化解眼下危机,长远稳优发展的题眼所在。
好在,前进方向已在正确道路上。伴随金融三支箭,政策市场回暖,地产复苏加速已是大概率事件。开文的国资入股,或许就是一个明确信号!
越是大风大浪,越见英雄本色。中植巨舰驶向何方?
本文为首财原创